6.1.1 课程
1)将节约理念的倡导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与忧患意识,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发展观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新型人才。
2)教务部门应积极整合和优化校内外资源,开设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授课,增加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
6.1.2 讲座
1)利用高等学校的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定期开展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
2)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传播和宣传节约理念、节约科技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交流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经验。
6.2 科研与实践
6.2.1 科研
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组织开展校园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建设示范项目,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6.2.2 实践
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舞台和基地,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校园实际,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发明实践活动。
6.3 宣传与普及
6.3.1 媒体宣传
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舆论氛围。
6.3.2 普及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配合社会节约资源宣传活动,开展如城市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节约竞赛活动和社区节能宣传普及活动,制作分发节能节水宣传小册子,在校园和社区普及节能节水科技知识。
7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考核评价办法
7.1 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
为配合本导则的实施,特制订考核评价办法。
评价范围基本以“导则”内容为基础,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硬件条件、政策与制度、建设效果、专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统筹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力争客观公正,并将在实施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完善。
具体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参见附表六。
一硬件条件(25分) 1.节约型设备(10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4)学生IC卡的使用(2.5分)
2.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3.可再生资源使用(5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
2)太阳能利用设备(1分)
3)太阳能热利用(1.5分)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1分)
二政策与制度(25分) 1.管理制度(20分) 1)建设项目审查制度(3分)
2)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4分)
3)统计审计制度(4分)
4)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4分)
5)需求管理制度(3分)
6)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1分)
7)环境管理制度(1分)
2.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1分)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1分)
3)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设置(1分)
4)运行人员素质状况(2分)
三建设效果(30分) 1.资源节约效果(20分) 1)校园节电效果(4分)
2)校园节水效果(4分)
3)校园节热(冷)效果(4分)
4)中水回用率(4分)
5)其他资源节约效果(4分)
2.建设项目落实情况(10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
四专项措施(20分) 1.专项组织实施工作15分 1)教学建筑(3分)
3)宣传与普及(1分):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舆论氛围;认真开展适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城市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配合社会节约资源宣传活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节约竞赛活动,制作分发节能节水宣传小册子,普及节能节水知识。
附表
附表1 建筑基本信息表
附表2 建筑物耗电量、耗气量、校园照明耗电量的逐日数据表
附表3 建筑能源费账单表
附表4 建筑耗能量或校园区域耗能量总账单
附表5 能耗拆分统计表格
附表6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考核评价得分表
参考文献
相关技术导则及评价体系
1)《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技术导则》
2)《上海世博园区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导则》
3)《大学节能对策-有效的节能对策及管理标准》(日本文部省2006年颁布)
相关法规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节能管理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 三十三 号)
8)《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9)《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3号)
10)《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建质[2007]1号)
11)《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
12)《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
1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15)《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
1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
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8)《建筑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2004年218号公告)
19)《采用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核准”行政许可实施细
则》(建标[2005]124号)
20)《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5
2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2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0034-2004)
23)《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
24)《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
2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26)《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04]185号)
27)《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
28)《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29)《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
3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31)《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88)
3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
33)《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
3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2006)
35)《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36)《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4-2002)
3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3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39)《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40)《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